首頁>城市生活 >
世界快消息!科學治沙才能長遠獲益 2023-04-09 11:58:57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資料圖)

近日,寧夏“跪地求水”事件引發(fā)輿論關注。有人質疑,說在干旱地區(qū)種植楊樹、國槐、絲棉木等需水量大的喬木,反而會危害當地生態(tài)系統。有人支持,說植樹治沙時考慮經濟收益無可厚非。

治沙時考慮經濟收益,的確無可厚非,這還是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只有形成正收益的良性循環(huán),“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各種生態(tài)環(huán)保工程,才能持續(xù)而健康地運行下去。從中國的環(huán)保實踐來看,科學治沙才能長遠獲益。

科學治沙,首先要算好長遠的生態(tài)賬。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高大的喬木難以成林。寧夏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事件所在的寧夏馬家灘鎮(zhèn),常年干旱少雨,屬于資源型缺水區(qū),主要依賴黃河過境水和地下水。在這樣的地方搞生態(tài)建設,水資源是最大的瓶頸,以大水漫灌方式大量種植高大闊葉喬木,顯然存在水資源浪費之嫌,算長遠生態(tài)賬,是年年虧本而不可持續(xù)的。喬木不是不能種,它能降低風速,可用于建設農田防護林網,或圍繞綠洲搭建大型林帶。但我們在實踐中有過教訓,缺水地區(qū)大面積栽種速生楊弊大于利,會出現地表植被退化、土壤水分減少等不良后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生態(tài)文明建設,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82億畝,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在多年的治沙實踐中,各地形成了許多卓有成效的科學經驗,比如草方格固沙、種植耐鹽堿耐旱的本地植物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防沙治沙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植被種類選擇要因地制宜,治沙方式設計要因害設防,要適合當地氣候環(huán)境,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統籌考慮整體生態(tài)影響。

科學治沙,也要兼顧致富的經濟賬。一些人認為,種植耐鹽堿耐旱植物,經濟效益不佳,不如去種楊樹、絲棉木等經濟林木。這是片面而短視的認識。說短視,是因為干旱地區(qū)的水資源緊缺,大量種植需水量大的經濟林木,只會導致澆灌成本越來越高,讓經濟林木變得不再“經濟”。說片面,是因為看起來不起眼的低矮灌木或草類,不僅能防沙治沙改善生態(tài),規(guī)劃好了也照樣可以源源不斷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

以寧夏來說,枸杞是著名的當地特產,同時也是一種耐干旱、耐貧瘠、耐鹽堿的多年生灌木。在寧夏銀川黃河東岸的荒漠化土地上,就有成功的“枸杞+光伏”農光互補電站的實踐。光伏板可以發(fā)電,光伏板下種植的枸杞耐寒又耐旱,可以改善沙化土地、恢復生態(tài)?!稗r光互補”發(fā)展模式不僅讓沙地大變樣,還大大促進了鄉(xiāng)村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當地農戶就業(yè)增收。

荒漠化防治是關系人類永續(xù)發(fā)展的偉大事業(yè)。目前,中國已經率先在世界范圍內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為全球實現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要珍視多年積累的科學治沙寶貴經驗,實現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惠敏)

關鍵詞:

相關閱讀:
熱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