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熱點 >
史學家劉仲敬:經典是文化歷史架構的棟梁 2019-08-20 16:35:52  來源:新民晚報

近日,上海市作協(xié)和詩詞學會舉辦了《古典美與當代性》研討會。旨在探討當代詩詞和散文創(chuàng)作如何繼承融合古典詩詞美的問題。這個研討是與時俱進的舉措。

唐詩宋詞是美的,可以說是集中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古典美。但是,筆者認為,唐詩宋詞能夠流傳至今,并不主要源于它們的古典美。換句話說,中國文化史上經典文獻的確立和認定,美學價值并不是首要和唯一的考量。一種文化能在早期就能確定自己的經典,是這個文化莫大的福氣。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擁有自己的經典。中國文化能夠源遠流長,歷幾千年而不中斷,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認同和確立至關重要。史學家劉仲敬先生認為,經典是這個文化歷史架構的棟梁,是這個文化發(fā)展高度的梯子,是這個文化的價值尺度和基本法??鬃有蕖洞呵铩?,意在褒貶。司馬遷忍酷刑,撰《史記》,絕非是為了寫作美文。孔子說“詩言志。”可見,詩若無志,談美何用?

魏晉文化給我們留下了“竹林七賢”的美好故事。竹子作為文化符號的美學價值也因此得以提升。但是,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竹林七賢是先有七賢而后有竹林。”這個論斷極其重要,他指出了竹林這個具有古典美的文化符號背后的東西。沒有七賢之志,哪來竹林之美呢?梅蘭竹菊之所以是中國文化中古典美的載體,完全來自于梅蘭竹菊背后的東西,沒有詩人們的志向、志趣、情志以及讀者的共鳴,梅蘭竹菊何美之有,與我何干呢?

然而,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往往忽略了美背后的東西,而專情于美的符號。對于竹林七賢,不少人就會追究于這么美的竹林在哪里?比如酈道元在《水經注·清水篇》中,就附會這片竹林在河內山陽縣。這就把雅致的東西把玩得俗了。陳寅恪先生指出:“竹林則非地名,亦非真有什么竹林。”他說,“竹林”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僅是“格義”而已。

由此可見,以往詩詞散文中的古典美,只有在文化經典價值尺度所規(guī)范的內在可能性中,才能展現(xiàn)她的婀娜風姿。“詩言志”就是詩詞古典美的價值尺度。因此,筆者認為,古典美與當代性的關系,首要問題是我們如何把握和展現(xiàn)當代的時代志氣、志向、志趣和情志。否則,古典美必將失去生存的土壤。因為詩詞中古典美恰恰就是古典時代志向的產物。網絡上流傳著把一段外國電影的對白翻譯成詩經體,楚辭體、格律體、宋詞體。作為玩弄文字機巧,確有可愛之處,但要說這就算古典美與當代性的結合,那便是扯談。

古典美與當代性,不僅是個值得研討的問題,更是一個急需實踐的問題。雖然現(xiàn)實中,古典美與詩詞散文創(chuàng)作漸行漸遠,但我們更要看到,一批孜孜不倦,有“為往圣繼絕學”抱負的文化人,正在默默耕耘著“詩言志”的文化田園。比如,胡中行先生用七絕格律詩的形式,針砭社會上一些不良現(xiàn)象,寫了《文化雜詠》,配上孫紹波先生的漫畫,在《新民晚報》上發(fā)表,贊許如潮。這是古典美與當代性結合的有益嘗試,值得我們關注提倡??傊?,要透過現(xiàn)實社會中功利主義的霧霾,用古典之美來展現(xiàn)時代的真諦談何容易啊。我們這個時代是波瀾壯闊的時代。實現(xiàn)中國夢,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每一層的浪花都有它自己的精彩。當代文化人用“繼絕學”的正心誠意,深入生活,去感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才能創(chuàng)作出“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的絕唱。

關鍵詞: 劉仲敬 文化歷史

相關閱讀:
熱點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