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熱點 >
小學生每天僅勞動12分鐘 勞動教育不只是高考作文題 2019-06-10 11:11:40  來源:半月談

導讀

國內外相關調查顯示: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2小時,韓國0.7小時,而中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

半月談記者在部分省份采訪了解到,中小學生自理能力缺失與勞動意識淡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勞動時間、勞動能力“雙赤字”情況突出。

“沒時間”“不會勞動”

 

“孩子在家基本沒什么勞動,每天吃飯要家長盛,書包也要媽媽收拾。他自己能穿衣服、洗漱我就知足了。”“孩子能自己洗澡洗內衣,我規(guī)定她每周洗一次碗,此外就沒有別的家務勞動了。”記者隨機采訪家長、學生了解到,經(jīng)常整理房間、打掃衛(wèi)生、洗碗的小學生不足三成,會包餃子、炒雞蛋的小學生不足一成,學生日均家務勞動時間不足10分鐘。

孩子為何不做家務?很多學生、家長坦言,不是“不愛勞動”,而是“沒時間”“不會勞動”。

“媽媽根本不讓我勞動,就是讓我好好學習,把作業(yè)寫完就行。有時候想幫他們洗碗,他們說這些活兒都是大人干的,你趕緊進屋寫作業(yè)去吧。”一名三年級小學生說。

“如果沒有那么多學習任務,就有時間做家務,我覺得我兒子就很愿意洗水果,做水果拼盤。但現(xiàn)在的情況是,連補習班的作業(yè)都寫不完,哪有時間做家務。”沈陽家長田女士說。

一些中小學生表示,學校寒暑假作業(yè)中有“幫媽媽做家務”“養(yǎng)動植物”“學習包餃子”等內容。一般來說,只有在假期,家長為了孩子完成作業(yè)才讓其幫忙干家務,平時不會主動讓孩子勞動。

記者在部分小學采訪發(fā)現(xiàn),學生不會包書皮、不會整理書包、不會疊衣服、不會縫扣子的情況并不罕見。甚至有一些五六年級男生不會系鞋帶,縫扣子連穿針都不會。

“我國青少年勞動教育缺失問題,已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遼寧一名專家表示,某縣婦聯(lián)對一所重點中學高一學生做過一次調查,從沒洗過衣服的占79%,不會或不敢使用電飯鍋、液化氣爐的占67%。

課本化、游戲化、表面化

在學校,勞動教育情況也不盡如人意。記者在一些小學了解到,學校當前的勞動課實際是“綜合實踐課”。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每學期10課時,每周不足1課時,包括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社區(qū)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內容。

其中,真正動手實踐的內容并不多。記者翻閱了四年級(下)和六年級(下)兩本教材發(fā)現(xiàn),每本教材有10節(jié)課目錄,其中只有約四分之一為動手的活動,如四年級教材有“神奇的針線”“玩陀螺”;六年級教材有“一起做紫菜包飯”“玩泥巴”等,其他多是“春季常見流行病的調查”“母校情”“地震有前兆嗎”等常識性課程。

多地教育部門調查顯示,學校勞動教育存在一些共性問題亟待重視和解決:絕大多數(shù)學校僅滿足于開了課、完成課時,勞動教育課本化、游戲化、表面化現(xiàn)象突出。許多學校以學生安全為由,以課代勞、以教代勞、以說代勞、以畫代勞普遍存在。由于擔心勞動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安全事故,學校一般通過安排手工制作、課堂操作等活動來組織勞動課教學,離“出出力、流流汗”的勞動體驗要求相差甚遠。

此外,政府購買服務范圍擴大,過去學校有崗位責任制,每個班要包一塊區(qū)域的衛(wèi)生,而現(xiàn)在走廊、衛(wèi)生間、窗戶等都有專門保潔人員負責,學生擔任值日生的工作量大幅“縮水”,只是簡單的擦黑板、掃地、擦窗臺等。

更有甚者,為了不耽誤孩子放學,有的學?;ò噘M雇人打掃教室,直接替代了學生早晚值日勞動。

社會實踐蜻蜓點水、走馬觀花

校外勞動資源同樣匱乏。在一些城市,過去的學農(nóng)學工學軍基地變成了綜合實踐基地,分中學生和小學生基地兩種。綜合實踐基地內部設置比較完善,有書法、剪紙、手工編織多種課程,集藝術教育、科普教育、勞動教育、生命教育于一體。但目前的情況是,因場地有限,學生眾多,小學階段往往只有三四年級的學生每學期可以去實踐基地活動一天。

學農(nóng)基地稀缺是各地普遍面臨的情況。江蘇省第一家農(nóng)村社會實踐基地——行知基地,是農(nóng)事勞動基地,里面有30余畝果園、茶園等,加上150畝荷花園,已經(jīng)累計接待了近40萬名中外學生來這里參加勞動。記者在這里看到,墻上掛了30多所南京中小學的實踐基地牌子。

“學生來的數(shù)量是不少,但具體到個人,可能整個初中或高中階段也就來個三五天。勞動教育不可能光靠基地,更多的還在平時生活中。”南京行知教育集團校長楊瑞清說。

南京金陵中學河西分校校長朱焱認為,現(xiàn)有的生態(tài)園讓學生們短期勞動或者研學,收效甚微。很多學校的學生是帶著優(yōu)越感、懷著春游心態(tài)來走馬觀花一下,最后對整個播種、生長、收獲過程還是不甚了了。“只有自己參與勞動,才能體會到即使養(yǎng)棵花也是不容易的。”

采訪中,很多學生沒有參加過公益勞動、志愿者活動。遼寧鞍山市呼吸聯(lián)盟志愿者協(xié)會負責人伊成略多次組織城市志愿者家庭到農(nóng)村和貧困家庭對接,開展志愿服務。他介紹,很多參加活動的孩子已經(jīng)是小學高年級甚至初中生,卻是第一次下鄉(xiāng),第一次參加志愿者活動。“有孩子以為西紅柿是長在樹上的,有孩子第一次看到了只在書上、電視上見過的雞、鵝、豬……孩子們第一次用壓水井澆地、去采摘果子,都特別興奮。”

即使在離家庭最近的社區(qū),開展勞動活動和教育也并不容易。廣州小學生家長梅女士說,孩子基本沒有參與過社區(qū)活動。“我們也聽說過去社區(qū)幫孤寡老人做家務、去陪伴自閉癥兒童,或在社區(qū)宣傳垃圾分類等,但這些活動一般都依托學?;蚬娼M織安排,單個家庭很難介入。”

受人力、安全隱患等問題所限,大部分社區(qū)沒有專門對接學校開展活動。一名小學校長說,學校組織社區(qū)實踐目前大多帶有偶然性和隨機性,沒有形成常態(tài)機制。

來源:《半月談內部版》2019年第6期;

原標題:《小學生每天勞動12分鐘,中小學勞動教育面臨家校社三缺位》

半月談記者:王瑩鄭天虹蔣芳

關鍵詞:

相關閱讀:
熱點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