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熱點 >
修路建橋40年:“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 2018-08-16 11:42:09  來源:澎湃新聞網

“全世界都已經看到了‘中國速度’,現在我們要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公路建設行業(yè)協會名譽理事長周紀昌,在7月30日于安徽合肥舉行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公路建設高峰論壇上表示。該論壇由中國公路建設行業(yè)協會主辦,由中國交通報社、安徽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協辦。原交通部部長黃鎮(zhèn)東、原交通部副部長胡希捷、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周偉、各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及企業(yè)代表等出席論壇。原交通部副部長胡希捷就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交通發(fā)展表示,交通運輸是基礎性、先導性、戰(zhàn)略性產業(yè),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和強力保障。40年來,中國在交通基礎設施、運輸服務質量、技術裝備、體制創(chuàng)新和市場化發(fā)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在世界交通運輸史上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速度”和“中國模式”。

回顧:修路建橋40年

湖南吉茶高速公路矮寨特大懸索橋 資料圖論壇上同時頒發(fā)了代表公路建設行業(yè)最高質量的“李春獎”。湖南吉茶高速公路矮寨特大懸索橋、青島膠州灣大橋、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云南大麗高速公路、合肥市環(huán)巢湖公路等22個項目,獲得2016-2017年度李春獎;50名公路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獲得2017年度全國公路科技領軍企業(yè)及創(chuàng)新英才獎。李春獎的前身是交通部設立的公路工程“三優(yōu)”獎(優(yōu)秀勘察、優(yōu)秀設計、優(yōu)質工程),2016年該獎項正式更名為“李春獎”,與“詹天佑獎”、“魯班獎”、“茅以升獎”齊名,每兩年頒發(fā)一次。李春是中國隋朝著名的橋梁工匠,設計并組織建造了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橋趙州橋,距今1400多年歷史。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周偉表示,在當前經濟轉型升級、交通運輸結構調整、質量安全要求更高、交通要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的大背景下,公路工程建設和質量要求不能只停留在現在的水平上,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培樹新時代公路建設隊伍,將高質量發(fā)展基因植入全行業(yè)。從評選標準上看,李春獎的要求超過了魯班獎、詹天佑獎和茅以升獎等獎項:李春獎參評工程必須是列入國家或地方公路建設計劃,按規(guī)定通過交工驗收,且工程交工驗收滿兩年,自交工驗收至申報時限不超過7年。同時,李春獎對工程規(guī)模和技術水平方面都有硬性要求,必須反映行業(yè)技術進步和發(fā)展水平。據澎湃新聞了解,施工單位若獲得“李春獎”,將作為從業(yè)單位良好行為信息,錄入到“全國公路建設市場信用信息管理系統”。此外,李春獎還對建設單位和人員進行表彰,包括主要參建單位的項目經理、總工等均被列入表彰人員范圍。獲獎人員未來也將列入信用信息系統。“我們的標準要從‘合格率’變成‘滿意度’。”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說,“我們要培養(yǎng)一代人,能夠為自己的職業(yè)奉獻一輩子;同時能夠在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中盡力追求最好。”1978年,中國公路通車總里程為89萬公里,公路密度為9.2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1981年,交通部在即有公路線路中劃出11萬公里為國道,報國務院后未正式批準。1986年,中國科協組織100位專家聯名上書國務院,指出交通成為國民經濟發(fā)展的“瓶頸制約”。1988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列為重點。1992年,交通部批準“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規(guī)劃,總里程3.5萬公里,于2007年全部建成。2000年,交通部批準西部“八大通道”規(guī)劃,總里程1.75萬公里,和“五縱七橫”重復路線2200公里,于2010年全部建成。2004年12月17日,國務院審議通過《國家高速公路網規(guī)劃》,將建設7條首都放射線、9條南北縱向線、18條橫向線,總規(guī)模約85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到2017年,全國公路總里程達477.35萬公里,全國公路網密度達49.7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以13.65萬公里位居世界通車里程之首。在橋梁方面,當今世界前10座最大跨徑懸索橋和最大跨徑斜拉橋,中國分別占了5座和6座。其中,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北盤江大橋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橋;大勝關公鐵大橋是世界上第一座六線鐵路橋。

關鍵詞: 修路建橋 中國速度

相關閱讀:
熱點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