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
海底撈的火鍋大逃殺 2021-11-09 19:52:47  來源:36氪

1

海底撈計劃大規(guī)模關店的新聞大家都看到了吧?

最近海底撈發(fā)布公告,決定在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關停300家左右客流量相對較低及經營業(yè)績不如預期的海底撈門店。

海底撈現在的門店數量是1597家,關閉300家就是停掉20%的門店,在連鎖行業(yè),是個大事情。

對于這個新聞,市面上普遍的說法是,海底撈是自作自受,飄了,狂了,仰天吐痰是自食其果,現在要斷臂求生。

到底是真斷手,還是斷指甲呢?

是真的很慌,還是穩(wěn)如老狗呢?

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在我看來,海底撈這是以退為進,打算給火鍋行業(yè)來一波大的沖擊。

2

我一點一點來講我的邏輯。

首先,在海底撈公告里面,對關店原因進行了直白的描述:

公司在2019年制定的快速擴張策略導致的。

這種罪己詔一樣的公告,在這些年各種公告都是洗白的套路轟炸下,是股沁人心脾的泥石流。

但是給出來的四個因為快速擴張導致的問題,看似非常透徹,但其實都有水分。

是原因,但不是真正的原因。

一個一個看。

第一個,是部分門店選址失誤。

這很好理解,餐飲行業(yè)和地產行業(yè)一樣,地段直接決定了人流量。

所有的餐飲巨頭在布局自己門店的時候,都有專門的團隊通過各種模型算法來決定選取的位置,塞拉模型法、CKE餐廳選址法、商圈分析法安排的明明白白。

在高速擴張期,這開店數量是有KPI的,數量級的壓力下,模型是可以變形的,數據是可以美化的,所以偶有失手很正常。

不過,這并不能解釋為什么300家這么大的量級的關店。

如果你對餐飲業(yè)態(tài)有足夠的了解,你會知道海底撈和綜合體之間是有PY的。

海底撈自帶招商屬性,一些商業(yè)綜合體會主動接洽甚至降低入駐門檻,就希望海底撈給自己帶來流量的,那這些店選址是都踩空了么?

會有選空的店,但如此大規(guī)模的關,到底是真的活不下去了,還是趁著活不下去的口子,來退出更多店呢?

別忘了,之前疫情的時候,餐飲業(yè)都慘,但數西貝和海底撈叫苦叫的大聲,拿到了巨量的授信。

而餐飲行業(yè)的現金流,即使在賠錢的情況下,也不至于快速花光授信。

第二個,是各級管理人員無法理解且疲于奔命的組織結構變革。

這話,其實也沒毛病,不過所有擴張期的企業(yè)都會出現組織架構擴容導致的人員浮動。

本來是做基層的,企業(yè)大了,趕鴨子上架,自己當個小頭目了,這很正常。

對于海底撈來說,本來就是連鎖模式,有模板有樣本有規(guī)則有制度有師徒模式,直接復制粘貼就可以了,還要比其他行業(yè)擴張期的企業(yè)來的容易。

那到底是管理人員跟不上導致的經營業(yè)績不行,還是經營業(yè)績不行要關店了所以管理人員跟不上,這是有本質差別的。

混職場的都知道,考核就是一個工具,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第三個,優(yōu)秀店經理數量不足。

這從直觀感受判斷是沒毛病的,但還是那句話,一個所謂的優(yōu)秀店經理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一家海底撈門店的業(yè)績?

餐飲的核心是味道,品牌,地段,性價比,海底撈的優(yōu)秀店經理是更會端茶倒水還是更會給人免單呢?

大家有聽說過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星巴克關店是因為店經理不優(yōu)秀么?

第四個,關于KPI指標和企業(yè)文化的,就更加務虛了。

總結一下就是,病因是找準了的,然后又通過癥狀來反推生病的原因,這就是真誠里面帶著一點小狡猾了。

把視角拉長一點,就知道火鍋行業(yè)這斷臂求生的說法,短期之內已經是第二輪上演了。

3

在今年八月的時候,呷哺呷哺也被爆出來要關閉200家虧損門店。

這關閉的200家,在呷哺呷哺的1061家門店里面,占比也是剛好20%。

當時呷哺呷哺給出來的理由,大家細看,會發(fā)現幾乎和海底撈一模一樣,一方面說是部分門店存在嚴重的選址錯誤,一方面說是管理層人事變動。

這兩大火鍋界的頂流,在這么接近的時間里面做出了同樣的決策,關閉低產能門店,這是在做什么?

是真的開不下去了么?

并不是,而是在準備過冬,進入低耗能模式,所謂的四大問題,都是表象理由,沒有觸及根本。

海底撈的關店,看似很慌,其實穩(wěn)得一比。

甚至都是要先同行關店,降低成本,然后熬死對手。

我不是亂講,這點在財務數據上看的很清楚。

今年8月公布的海底撈2021年上半年財報里面可以看到,海底撈營業(yè)收入是200.94億元,比去年同一時期上漲105.9%,用半年的時間已經要超過去年全年286.1億元的營收了。

這是攤子鋪大以后必然帶來的好處,高流水。

從盈利角度,上半年凈利潤是9650萬,和去年上半年虧損的9.65億元比起來,肯定是扭虧為盈了,但是和去年全年凈利潤的3.093億元比起來,又差遠了。

凈利潤下降,最大的影響因素是翻臺率,2018年海底撈是5次/天,2020年降低到3.5次/天,2021年上半年只有3次/天。

總體收入提高,但是盈利能力下降,就是來自于每桌能帶來的利潤降下來了,雖說依然是高于火鍋行業(yè)平均翻臺率的2.25,但是對于海底撈來說,上限摸清楚了。

海底撈已經找到了自己規(guī)模和收益的天花板,這種信息,價值千金。

4

而從企業(yè)的現金流角度,很刺激。

為了維持擴張,海底撈掏了32億來開店,上半年整個投資活動所用現金達到了43億,而經營帶來的正向現金流只有20.9億,這就是摸到了自生造血的上限了。

看到這里,你會說,不對啊,這不是少了有很多現金么?

大家繼續(xù)看。

這種極限施壓給海底撈現金流帶來了毀滅性打擊么?

其實并沒有,在瘋狂投錢擴張以后,海底撈賬上依然有35.24億元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要記住,海底撈是實體+餐飲的模式。

只要停止擴張或者降低擴張速度,立馬成本就會降。

而直接關停ROI不夠的店,成本降的速度會更快。

另外,餐飲行業(yè)是強現金流行業(yè),只要留下ROI夠的店,現金是源源不斷的。

于此同時,海底撈擴張之后,規(guī)模經濟效應還在上漲。

原材料和易耗品成本從去年的44.5%下降到42.3%,員工成本從41.7降低到35.6%,很快就能把現金流問題解決。

我說過很多次(尤其是當年寫瑞幸,B站和騰訊的時候),看企業(yè)牛不牛逼,不是看利潤,是看現金流正向還是逆向。

三重因素下來,誰告訴你海底撈不行了?

如果海底撈這時候還是頭鐵擴張,才是不行了。

現在他們做的東西,都是在預期之中了。

此外,還有一個小細節(jié)要注意,海底撈這次是關店不裁員,這恰恰證明了不是因為現金流吃緊而一刀切的壓低成本,而是有預謀的主動選擇。

那么問題來了。

財務沒問題,擴張也沒帶來虧損,員工都還存著等著用,現金流也足夠,那為什么海底撈要選擇關店呢?

5

這就要從整個火鍋行業(yè)現在的格局來說了。

火鍋行業(yè)能撐起餐飲的半邊天,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對消費者而言,是簡單方便實惠適合社交。

對商家而言,是準入門檻實在是太低了。

從手藝上,不會受限于大師傅的小脾氣;

從客流上,覆蓋面廣泛老少咸宜;

從運營模式上,廚房占用面積小,菜堆在那里消費者自己操作就行。

菜品標準、工藝簡單、復制性強,帶來的就是是個人都進入火鍋行業(yè)想玩兒一波,資本想要入局,民間自發(fā)也想參與。

今年從1月到9月,火鍋企業(yè)注冊數量就達到了50762家,注意,是火鍋企業(yè),一個火鍋企業(yè)可不止一家火鍋店。

這里面新銳品牌的挑戰(zhàn)對海底撈來說壓力最大,比如今年2月,懶熊火鍋A輪了,今年6月,巴奴火鍋拿到5億融資了,今年8月,周師兄也A論了,而鍋圈食匯(火鍋材料外賣),在8月都拿到D+輪了。

這些新入局的人,在把火鍋行業(yè)殺瘋的同時,也殺的消費者麻木了。

網紅火鍋遍地走,明星開店滿天飛,排隊打卡變標配。

這種消費者被玩兒疲了的現象,從市場規(guī)模上反映的最直觀。

2019年,火鍋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是5295億,2020年因為疫情的影響,下跌了20%,只有4246億,到了2021年,各大券商和咨詢公司的預測口徑有細微區(qū)別,不過基本是回歸到5000億的級別,勉強和2019年持平。

換句話說,火鍋作為餐飲行業(yè)交易金額最大的品類,已經沒前幾年的火爆增幅了,到頂了。

增量不夠,那就是打存量的時候。

存量市場,是行業(yè)洗牌的時刻,也是大魚吃小魚的時候。

如果你手上的牌多,那么你就可以吃下優(yōu)質的籌碼。

這時候如果回頭來看海底撈的瘋狂開店,就會有不一樣的味道。

2019年,海底撈新開分店308家,2020年在疫情的沖擊下,新開544家,2021年上半年,又新開299家,這步調,非常的快速。

按海底撈話事人張勇的說法,是自己誤判了疫情持續(xù)的時間。

前新加坡首富謙虛了。

海底撈的這次擴張,從實體企業(yè)運作的角度上來說,的確是激進了,但不能忘掉,海底撈還是一家上市公司。

從上市公司的運營角度上來說,大規(guī)模開店其實是在給資本講故事。

根據中國飯店協會每年發(fā)布的火鍋品牌排名,海底撈已經連續(xù)六年坐穩(wěn)第一品牌的位子了,這牌面,就是股價一路看漲的資本,而維持這牌面的,就是不斷地門店擴張帶來的人流量增長預期。

比如在今年6月,海底撈的市盈率是649.05,這量級,懂得都懂,而張勇夫婦之前能賣出15.6億港元的股票,也有講好故事的大背景作為支撐。

所以張勇說誤判了疫情持續(xù)時間,這是真話。

但是自己決定在疫情局勢沒有明朗的情況下大規(guī)模擴張是個錯誤,那還真不一定。

問問自己的錢包,也知道是賺是賠。

另外,只要海底撈繼續(xù)保持行業(yè)籠頭的位置,不論是從品牌影響力還是從門店布局上,都有利于后續(xù)的洗牌。

如果單純的回到企業(yè)運營的角度,要判定海底撈的瘋狂開店是否激進,還涉及到另外一個數據。

去年疫情是個轉折點,讓餐飲行業(yè)普遍受到現金流打擊,大企業(yè)更容易扛過去,而中小餐飲很多就直接退出了。

在這番沖擊下,餐飲連鎖化率提高了2個百分點,達到了15.1%,也就是說市面上有七家餐飲店,其中一家就是連鎖的。

而在火鍋行業(yè),連鎖化進程其實更快,2020年末已經達到了18.3%,接近每五家火鍋店就有一家是連鎖品牌了。

換句話說,以前火鍋店如果是單兵作戰(zhàn),現在都開始集群化行軍了,小玩家不斷退群,剩下的都是行業(yè)大牛了。

這時候再回頭看海底撈的逆勢擴張,是不是味道就不一樣了。

在大宗商品行業(yè)里面有個概念,就是原材料價格不論是漲還是跌,都是行業(yè)集中度提高的機會。

漲的時候,大企業(yè)可以吃老本壓價格,讓小企業(yè)越生產越虧;

而原材料跌的時候,大企業(yè)還能帶頭降價,讓小企業(yè)丟掉市場份額。

這種玩兒法,無數行業(yè)里面是不斷重現,在火鍋市場也是一樣的。

大魚吃小魚的時候要開始了,其實也不一定吃,等小魚餓死凍死,就好了。

你覺得,從品牌認知度,現金流,以及資本市場的角度,哪一家,能和海底撈掰手腕兒?

他們能活下來就不錯了。

6

理論上來說,火鍋行業(yè)的巨頭,是沒辦法像互聯網行業(yè)那樣形成壟斷的,畢竟海底撈哪怕服務你上天,哪怕口味你達到地道川渝火鍋風味的標準(其實口味是海底撈消費者中的爭議),也擋不住街邊小店和其他小品牌的生存。

但是,連鎖店的玩兒法,本來拼的就不是真口味,而是商業(yè)運作。

火鍋企業(yè)雖然涌進來的多,但是超過半數撐不過5年,還有30%的是兩年內倒閉,這就是直白的火鍋內卷現狀。

尤其是當行業(yè)里面還有幾條大魚在游蕩的時候,卷起風浪是他們受益,風平浪靜也是他們受益,贏麻了。

所以從這角度復盤海底撈的先擴張后緊縮,確實有失誤,但這時候果斷停止擴張,優(yōu)化門店,保留火種(關店不裁員),其實切中了火鍋行業(yè)整體格局的脈絡。

在火鍋行業(yè)因為門檻低引入大規(guī)模資本入局,新銳品牌層出不窮,以及消費者疲軟導致火鍋行業(yè)整體增幅降低的情況下,和其他巨頭一起加速連鎖化擴張,按互聯網的說法,這是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死了。

然后在觸及到自己擴張帶來的邊際效用頂點的時候,停車,把拖后腿的「產能優(yōu)化」掉,做好繼續(xù)耗下去的準備,這依然是準備干死老三的節(jié)奏。

雖說股票市場上的下跌讓張勇的身價下降,但是全球首富馬斯克賣股票都要讓大家投個票呢,這賬面上的資產變成兜里的錢,是要手藝的,而張勇夫婦之前的一波擴張,然后在泡沫爆掉之前套現成功一大波,你說給這操作打幾分呢?

這真像是狼狽的樣子么?

我怎么感覺海底撈在卷起來的行業(yè)里面擺好造型,虎視眈眈啊。

7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張勇夫婦除了海底撈,還實際控制另外一個企業(yè),頤海國際。

做餐飲的都知道,面對客戶的是下游,賺的是辛苦錢,而上游,也就是供應鏈部分,賺的是躺贏錢。

頤海國際和海底撈是相伴相生的,不過上市的時間要比海底撈都還要早,以前是專門給海底撈提供火鍋底料和蘸料加工的。

海底撈和頤海國際之間具體是什么關系呢?

張勇夫婦持股頤海國際35.63%,頤海國際的最終控股企業(yè)是ZYSP,而ZYSP是張勇和自己老婆全資控股;頤海國際董事長,當年和張勇一起創(chuàng)辦海底撈,持有海底撈15.95%的股份。

從2007年開始,海底撈就無限期獨家授權頤海國際使用海底撈的商標,換句話說,咱們去超市或者網店上買的海底撈火鍋底料,其實都是頤海國際出的,而這個授權,是免費的。

要說關聯交易和交叉持股,這兩家可以說是玩兒明白了。

不過這個關聯交易,現在已經開始慢慢解綁。

在2016年的時候頤海國際上市的時候,銷售額的超過55%是來自于海底撈,而到了2021年上半年財報公布,只有33.8%是通過海底撈了,還有58.7%是通過經銷商賣出去,還有6.7%是通過電商直營。

頤海國際在2020年,總收入是53.6億元,2021年上半年,總收入是26.32億元(注意,這是半年)。

這數量級和海底撈的百億級別比起來不算什么,但是,盈利能力是相當強。

2020年凈利潤是9.83億元,超過海底撈三倍,2021年上半年凈利潤是3.92億元,是海底撈的將近4倍。

火鍋行業(yè)的確內卷,而且寡頭很難吞掉市場,但是,供應鏈層面卻不一樣。

ToC做不了集中,那就在上游ToB端做。

在2019年,火鍋底料行業(yè)CR5是41.6%,也就是說前五大企業(yè)占了四成市場,這集中度不錯了吧。

如果目光再往頭部上看,市場份額前三的公司吃掉了34.8%的市場份額,而頤海國際一家就是20.8%。

老四和老五加起來,5%都不到,剩下的就更是小弟弟了。

而在附加值更高的中高端火鍋底料市場里面,2018年的時候頤海國際就已經到達了34.7%。

這是個什么局面呢?

頤海國際靠海底撈的人氣起家,然后在火鍋底料這個上游領域稱王稱霸,海底撈在行業(yè)風口收緊的情況下大規(guī)模擴張店面,把名掛海底撈品牌實際上是頤海國際的火鍋底料打出了名頭。

餐飲成本高,賺錢麻煩,但是原材料容易啊,2021年上半年頤海國際毛利率達到了32.7%,這才是來錢的地方。

海底撈不僅是火鍋翹楚,更是火鍋供應鏈的唯一大爹。

很多火鍋店的材料,都是人家提供的,很多火鍋店身上有他的海底撈味。

海底撈如今進入低功耗,準備大家比脂肪,這熬死的中小企業(yè)和新入局者自然有人來彌補空白,海底撈能吃下一部分,但是還是那句話,沒辦法吃下所有的。

可之后開火鍋店的人從哪里來購買原材料呢?

頤海國際,閉環(huán)了。

你要說自己熬制火鍋底料,那也沒關系,我甚至都可以預想,等火鍋業(yè)寒冬過去,行業(yè)集中度再高一點的時候,來一波食品安全衛(wèi)生標準化的新聞。

要知道,從2015年開始,全國范圍內火鍋店老油的管控已經很嚴了,甚至納入了刑法管控范圍,已經開始要求火鍋店采購有生產資質的工廠生產的標準化底料。

你品,誰是有生產資質的工廠,什么是標準化底料。

在別的火鍋連鎖品牌都還在紅海絞殺的時候,海底撈已經聯手頤海國際把上下游打通了,別家是單點造血,海底撈已經是兩條腿走路。

所以海底撈根本不怕火鍋行業(yè)卷,自己已經準備好卷死一批以后打掃戰(zhàn)場服務新玩家了。

8

所以最后我們結合各種現實數據與行業(yè)現狀,再來看海底撈的事情。

海底撈這次的關店,不是斷腕,而是瘦身。

之前的一波股價套現就不說了。

就看現在。

老板一邊說著我激進了,我做錯了,我要優(yōu)化門店組合了,一手按著賬上35.24億元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一手收緊成本、不放員工,積蓄力量。

背后還有一個和海底撈打組合拳的頤海國際,保障現金和利潤。

這套玩兒法,才是真正把火鍋行業(yè)橫向縱向都玩兒明白了。

未來兩年,火鍋行業(yè)的大逃殺,開始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半佛仙人”(ID:banfoSB),作者:小靈半佛仙人,36氪經授權發(fā)布。

關鍵詞: 海底 火鍋 大逃殺

相關閱讀:
熱點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