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場先生為什么會發(fā)瘋
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你看到角落里有一團像百元大鈔的東西,你覺得那是錢嗎?
你可以觀察十幾秒,如果它真是百元大鈔,一定有人把它撿走;如果沒有人來撿,那可能只是從你的角度看很像百元大鈔而已,從其他人的角度看就是一團紙。
上面的分析,前半段是傳統(tǒng)金融學的視角,它的角度是宏觀的,研究的是“證券市場應該怎樣的”;后半段是行為金融學,它的視角是人,研究的是“人實際上是如何投資的”。
很多人可能覺得,前一種人很傻,總是有人要丟錢的,地上當然可能有錢;后一種人很無聊,你這么猜來猜去,就算是錢也被人撿走了。
但在真實的金融世界里,撿錢是有成本的,如果地上不是錢,那就不光是廢紙,更可能是陷阱,很多投資者就是在一次次的“撿錢”中,不斷虧損。
從2018年開始,不斷有人說地產(chǎn)股便宜,就好像那是被扔在地上的百元大鈔,直到恒大事件爆發(fā),投資者才明白,這個行業(yè)高負債快速周轉的商業(yè)模式早已危機四伏,房地產(chǎn)股的股價并不是真便宜,而是市場為未來泡沫破裂的風險定價。
但市場有時確實到處是“百元大鈔”,年初的茅指數(shù)爆漲,引發(fā)中小盤股失血,很多優(yōu)質中小盤股的股價完全背離了快速復蘇的基本面,當時勇于撿“百元大鈔”的投資者,今年的收益都不錯。
格雷厄姆的市場先生會發(fā)瘋的理念深入人心,其實就是市場失效,如果市場一直有效,那不如買指數(shù)基金,買股票的超額收益,賺的是市場無效的錢。
但市場先生為什么會發(fā)瘋?股票市場何時有效,何時無效?哪些股票有效,哪些股票無效?無效是如何變有效的?這就是行為金融學要解決的問題。
行為金融學認為,市場失效源于投資者自身的非理性。
投資者的投資包括了“認知、決策、執(zhí)行、反饋”四個部分,成熟的投資者最終會形成一個投資閉環(huán),但大部分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會出錯,而且難以糾正。
這個系列的前三篇,博弈行為、機構抱團和市場風格,分析的是“群體非理性行為”,會導致“市場先生”發(fā)瘋;第四、五篇,前景理論和心理賬戶,分析的是投資者在決策時的誤區(qū),導致投資者看不到“市場先生”丟下的“百元大鈔”。
決策時的錯誤,還有一部分來自認知層面的偏差。無論投資者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完全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價值,其原因,有一些是客觀條件的限制,還有一些是來自人性在認知行為中的弱點。
本文介紹的“易得性偏差”就是一種常見的認知偏差,是我們對公司價值判斷錯誤的重要原因。
2活在“不久之前”
有一個詞叫“股性”,指股票在遇到相關題材時,是不是容易漲,股性好不好,成為題材炒作中最重要的選股指標之一。
“股性”這個詞聽上去很玄,實際上只是因為都是過去曾經(jīng)被爆炒過的公司,不少股民印象深刻,一旦遇到相似題材,來不及深度研究時,相比那些完全陌生的公司,這些公司更容易下手。
比如有個安妮股份,業(yè)績一塌糊涂,卻常常在各種科技股題材中蹭漲停,從網(wǎng)絡彩票到電子商務,從區(qū)塊鏈到網(wǎng)絡安全,從NFT到元宇宙,干啥啥不行,題材第一名。
在股市這種高風險的市場,投資者對熟悉的東西有本能的偏好,這是由于受記憶力或知識面的限制,人們在分析信息時,往往更關注那些易見的、容易記起的信息,而對其他更重要的信息“視而不見”,這種認知偏差,行為金融學中稱之為“易得性偏差”。
卡尼曼介紹過一個經(jīng)典的問題:你覺得英文單詞中,r更可能出現(xiàn)在單詞的首字母還是第三個字母。
如果只是憑直覺,大部分人都覺得是“首字母”,實際答案是“第三個字母”,這個認知偏差正是因為我們對單詞首字母的印象最深。
A股最典型的易得性偏差是“永遠年輕,永遠3000點”,好像這十年股市都沒有漲過。實際上,指數(shù)被權重金融股周期股和高位上市的新股拖累了,那些存續(xù)期在十年以上的混合型主動基金,這十年的平均年化收益在10%以上。
還有一個典型的易得性偏差是漲停板,漲停板越多的公司,漲得越好嗎?漲停板最多的股票,往往其當年的累積漲幅并不是最好;那些幾年漲幅最高的公司,其漲停板的數(shù)量只是市場正常水平。
易得性偏差形成的原因,其中之一是人對近期發(fā)生的事印象過深。有經(jīng)驗的房地產(chǎn)中介如果某天要帶你看兩套房源,一定會把性價比不太好的那套放在前面,以增加后一套他真正想推銷的房源的吸引力。
我之前寫過一個“武大郎效應”——買不到“武松”的投資者,常常不是去買“林沖”,而是買武大郎。
原因在于,投資者如果看好某龍頭公司,但認為估值太高,他會傾向認為龍二也不錯,而且估值很便宜;但如果這位投資者從來沒有研究過“龍大”,而是直接研究“龍二”,往往并不認可公司的價值,也就談不上認為估值便宜。
“武大郎效應”是板塊聯(lián)動的直接原因,買武松的大多是獨立研究與思考的結果 ,買武大郎的大部分是跟風,投資者認知的差異導致一輪板塊行情結束后,“武松”只是在頂部震蕩,其他跟風的“武大郎”全部跌回原點。
再比如,對大盤的看法,“易得性偏差”使投資者的決策依據(jù)不是“當下”,而是“不久以前發(fā)生的事”,導致了下面的經(jīng)典現(xiàn)象——
行情在不知不覺中誕生,在猶猶豫豫中上漲,在群體亢奮中見頂,在奮勇抄底中暴跌,在心存幻想中陰跌,在陷入絕望中見底,又在不知不覺中誕生……
市場已經(jīng)進入下一個階段,而投資者的認知由于“易得性偏差”總是停留在上一個階段的走勢中,決策總是與市場發(fā)生錯位。
這種“易得性偏差”,除了我們自身的經(jīng)驗之外,還有一個是市場的群體共識與長期流傳的“局部經(jīng)驗”。
3先有結論,再找理由
去年白馬股行情中,市場有一種不知出處的說法,成熟市場都是規(guī)模越大的公司,成長性越好,所以要給白馬估值溢價。
這個說法只要回測一下美股三十年的大小盤風格數(shù)據(jù),就知道并非如此,但大多數(shù)投資者對此都深信不疑,主要還是受了美股FANNG不斷上漲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去年白馬股一再漲估值,用傳統(tǒng)的價值投資框架無法理解,這個說法剛好提供了一個解釋,兩者共同形成了一個“易得性偏見”。
行為經(jīng)濟學的開創(chuàng)者丹尼爾·卡尼曼指出,人天生有尋找答案的動機,也有逃避復雜問題的傾向,所以,一旦得出某個我們自認為合理的答案后,大多數(shù)人就會停止研究,信以為真。這是“易得性偏見”形成的另一個原因。
有一些市場流傳很久的偏見,有些只在歷史上出現(xiàn)過一兩次,有些只是某些特定的投資體系中的經(jīng)驗,只要回測多一些數(shù)據(jù)就可以推翻,卻不斷被一波又一波的投資者深信:
經(jīng)濟衰退期,食品飲料股容易漲
流動好的時候,科技股容易漲
周期股的股價總在商品價格之前見頂
PEG等于1的股票,估值是合理的
ROE超過15%的公司才是好公司
……
可悲的是,一旦形成了一個認知,我們的大腦就很難將其驅逐出境。
有一個經(jīng)典的心理學測試:
測試者準備了幾個名字和收益率類似的基金,讓受試者挑出自己最認同的一支。過一段時間,再隨便拿出另一支基金,問他:“為什么你覺得這個基金比較好呢?”
結果,60%的測試者都不會發(fā)現(xiàn)被調了包,反而侃侃而談,自己為什么覺得這個基金好。
更有趣的是,過了幾天后,再重復這個測試,這些測試者幾乎都選擇了后面自己想了一堆理由的那個,而不是之前選出的那一個。
為什么會這樣呢?唯一的解釋是:選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有一本書叫《正義之心》,作者總結了一個“道德心理學”第一原則:直覺在先,邏輯推理在后——道德是一種直覺判斷,那些“理性的思考”只是我們?yōu)樽约旱摹暗赖赂小睂ふ业睦碛伞?/p>
不光是道德,在投資中,我們也總是先有結論,再找理由,所謂理性分析,只是讓偏見重新排列組合一下。
最典型的現(xiàn)象是“有罪推定”,有人向你推薦一支股票,如果你之前對該股不認同,你更傾向于從“不認同”的角度出發(fā),看看推薦理由能不能推翻你的看法;如果你之前對該股就比較認同,你更傾向于從“認同”的角度出發(fā),讓推薦理由加深你的看法。
4回避無效性與把握無效性
那么,知道“易得性偏差”這一類行為金融學的發(fā)現(xiàn),有什么用呢?
第一,任何一條行為金融學定理,受其影響而不自知者,往往淪為韭菜而不知道原因。
以股性為例,這是一個經(jīng)典的“易得性偏差”,如果你受其影響而不自知,投身其中,很容易被這公司的漲勢和概念的豐富性所忽悠,不能及時全身而退,盈利變虧損。
芒格說:“要是知道我會死在哪里,那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崩斫狻肮尚浴钡恼嫦嗪?,成熟的投資者更容易鑒別并從此遠離這些純炒作的標的,這是行為金融學的第一個作用。
第二,充分認知到規(guī)律,并反其道者,是收割韭菜的人。
很多老股民心里有一個股性好的公司的清單,一旦遇上相關題材,比如“元宇宙”,第一時間埋伏進去,又能在泡沫破裂之前,及時抽身而退。
今年這些能持續(xù)出業(yè)績的行業(yè),鋰電池、光伏風電、半導體、軍工,很多年前都是炒概念。一輪輪的概念炒下來,被套牢者無數(shù),導致很多老股民形成一個“只能炒一把”的“易得性偏見”。雖然行業(yè)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但市場主流認識還停留在從前——有了訂單也不行,業(yè)績出不來,有了業(yè)績也不行,總覺得有周期性,估值給不高。
這些群體性的認知偏差,導致這些行業(yè)都曾經(jīng)歷過長時間的估值被壓制,只有那些能看清行業(yè)變局的投資者,才敢于持股,享受一波完整的產(chǎn)業(yè)趨勢的紅利。
5分析公司與分析人
價值投資的大多數(shù)理念與方法,只關注公司,不關注市場與人,對于人性的挑戰(zhàn)極大。
很多價值投資者也不喜歡研究人,因為他們認為人的行為是不可預測的。
但“認知偏差”正是可預測的錯誤,卡尼曼強調:偏差是“可預測的非理性”,是大腦中的思維定勢。就好像別人給你推薦了三支股票,你一定會更關注自己更熟悉的那一支,而不是相反。
市場是人組成的,人的錯誤認知有規(guī)律,市場的錯誤也是有規(guī)律的。理解一些行為金融學的理念,把分析人與分析公司結合起來,能幫助我們更多的運用價值投資的理念,找到戰(zhàn)勝市場的機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思想鋼印”(ID:sxgy9999),作者:人神共奮,36氪經(jīng)授權發(fā)布。
- 濕地之美|廣州海珠濕地
- (熱點觀察 漫評)美國對歐洲盟友“下狠手”
- 全球微動態(tài)丨德媒文章:政治極化愈演愈烈,美國民主面臨墮落
- 每日觀察!海河觀津丨百萬候鳥來“息”,它們?yōu)楹纹珢郾贝蟾郏?/a>
- 焦點!一起來拍中國空間站!
- 焦點播報:北京新增本土感染者16例 詳情公布
- 天天快看點丨遼寧匯聚高校校友資源 引青年人才在遼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
- 每日熱文:夢天成功發(fā)射!天空飄來一個字:6
- 環(huán)球最資訊丨長圖丨“院士天團”做優(yōu)“湖南飯”,該是什么味?
- 常益懷等5市州明早有大霧 出行請注意安全
- 環(huán)球動態(tài):11月全省溫高干旱持續(xù)發(fā)展
- 【全球獨家】10月制造業(yè)PMI為49.2% 建筑業(yè)景氣水平較高
- 環(huán)球今日訊!亞馬遜營業(yè)利潤率下降至2% 國內(nèi)頭部電商或進一步搶占海外市場
- 國家藥監(jiān)局:促進彩色隱形眼鏡生產(chǎn)經(jīng)營企業(yè)規(guī)范化發(fā)展
- 即時焦點:智慧芽升級科創(chuàng)力評估平臺 累計上線12條產(chǎn)業(yè)技術鏈
- 【世界熱聞】內(nèi)蒙古啟動人力資源誠信服務示范機構評選
- 環(huán)球觀焦點:內(nèi)蒙古:這5項職業(yè)資格考試暫停
- 全球熱門:飛天圓夢|靜待夢天,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收官在即
- 飛天圓夢|“夢天”已就位!楊利偉動情講述“初代”航天人故事
- 對標保時捷Taycan?大眾中國功勛蘇偉銘親自下場造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