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
我再也不想吃外賣了,但也找不到下廚的動力 2021-11-04 18:23:11  來源:36氪

你有多久沒自己做飯了?吃膩了外賣卻又依賴它解決一日三餐?

我們也是。

土耳其作家愛詩樂·沛克在她的小說《憂傷的時候,到廚房去》中,曾經(jīng)寫下一句話,“廚房是母親的乳房,愛人的雙手,宇宙的中心”。這揭示的是烹飪食物與我們之間微妙的關(guān)系。對于很多人來說,食物象征著回不去的故鄉(xiāng),傳遞著團聚的聲音,是治愈的選擇,也是儀式感的來源。

然而,今年 6 月 DT 財經(jīng)發(fā)布的《2021青年廚神修行實錄》顯示,僅有12.7%的年輕人保持著每天會做飯的頻率,而 23.8%的年輕人每年只做幾次飯,甚至從不下廚。對于漂泊在外、習(xí)慣了高節(jié)奏城市生活的年輕人來說,在家做飯似乎變成了一種奢望。繁忙的工作、不穩(wěn)定的作息、不斷縮短的業(yè)余生活都成了在家開伙的阻礙。

種種壓力之下,人們已經(jīng)愈加習(xí)慣于迅速即得的美食:外賣、下館子都成為了更便利的選擇。然而,隨著與外賣相關(guān)的食品安全問題逐漸被曝光,料理包與預(yù)制菜成為了眾多外賣品牌的首要選擇,我們對于外賣的焦慮和擔(dān)憂也因此越積越多。“我不想再吃外賣了!”成為了許多漂泊在外的打工人,內(nèi)心的聲音。

我們邀請了幾位年輕人一同聊了聊:

——在哪個時刻,你突然不想再吃外賣了?

——對你而言,為什么在家做飯是困難的?

——除了點外賣,還有什么方式能夠解決我們吃飯的問題呢?

01如果外賣不能讓我感到美味,為什么還要點單呢?

你也許很熟悉這樣一個場景:臨近中午打開外賣 app,映入眼簾的是五花八門的餐館。然而,你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動了又滑動,大概十五分鐘,你又選擇放下了手機。似乎外賣 app 上有很多選擇,但真正能讓人滿意的選項并不多。這時也許你會想,「我吃外賣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紅魚

厭煩了外賣系統(tǒng)的大數(shù)據(jù)推薦,也許是外賣的信息繭房?選擇看似很多,但后面會越來越集中在某些品類。吃厭了,且營養(yǎng)結(jié)構(gòu)會非常單一。此外,動動手指點外賣這種事情很容易變成一種慣性,很容易會向高熱量、高脂肪且不太健康的食物,從而被低級的快樂而誘惑與支配。

@卿歌

有時候我會反思,吃外賣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是為了飽腹及營養(yǎng)均衡,還是為了品嘗某種美味?就我而言,品嘗美味和飽腹營養(yǎng)是割裂開的。因為飽腹和營養(yǎng)可以靠功能性代餐粉,藥片和某些低熱量大體積的食物來解決。如果外賣又不能讓我感到美味,為什么還要點呢?如果外賣是菜肴包做出來的,我淘寶買菜肴包豈不是更便宜?

而且我長期待在一個地方,這里的美味都吃過了,美味的閾值也相應(yīng)提高。相比之下,周圍外賣就也不那么好吃了,去外地旅游、品嘗美味也沒那么驚喜了。

@大毛

大部分的外賣只是在“碳水炸彈”和“難吃的健康餐”兩個極端上游走。每次吃完外賣,看到剩下的一堆袋子、飯盒我就覺得難受。下樓倒垃圾的時候,也總會為自己生活的狀況擔(dān)憂。我總感覺,一個太能生產(chǎn)垃圾的人,生活一定在哪里出現(xiàn)了問題。

@lily

除了親測過許多不太新鮮、可能是預(yù)包裝加熱等的外賣意外,很多媒體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勸退”了點外賣的我。我在B站刷到過一個《內(nèi)幕糾察局》的非正常拍攝視頻,專門曝光一些餐館的后廚。不僅有街邊小店,如楊國福麻辣燙等的后廚曝光,還有一些正經(jīng)且不便宜的餐館曝光,如人均200+的一緒日料。這讓我一度幾個禮拜沒有勇氣點外食。

@球球

有時候不想點外賣是出于對環(huán)境保護的考量,特別是當外賣包裝很精美,但吃完飯就又要立刻扔掉時,會感覺到十分愧疚。比如,有些煲仔飯外賣會送小砂鍋。扔掉的時候會難受地摳腳。再比如,有些餐館會用很高級的保溫袋來裝菜,至于嗎?

每次想到自己買的外賣會持續(xù)造成環(huán)境污染,我也會打起精神自己出去吃或者買菜回家自己做。但是也算是偶爾吧,沒有很堅定地踐行。

@四重奏

02 在家做飯,并沒有想象中簡單

當你厭倦了堂食、外賣,鼓起勇氣在家下廚時,一系列新的問題又會隨之而來。準備食材、洗洗涮涮、學(xué)習(xí)食譜......這一切似乎并沒有想象中的簡單與輕松。

@大毛

先講一下我家的廚房狀況:有洗碗機,有廚余垃圾粉碎機,鍋碗瓢盆、調(diào)味料、刀具一應(yīng)俱全。所以,工具這塊兒我是不缺的,我缺的是空間。如果家里有一個島臺和大點的洗菜池,我應(yīng)該會更喜歡做飯。廚房的空間真的和做飯意愿之間有非常強的相關(guān)性,我想這是很多都市蝸居青年感同身受的一點。

另外一大阻礙是一人的飯?zhí)y做了。如果不喜歡外賣的原因是營養(yǎng)不均衡,那么自己做的話,理應(yīng)能用到更多種類的食材。但一頓飯才能吃下多少?如果買很多種類的菜,剩下的菜如何保存又會成為一個新的問題。以某買菜 app 上一份不到 2 塊錢的胡蘿卜為例。2 塊錢能買到 3 根胡蘿卜,就算是做羊肉抓飯一次也只能消耗掉一根。同時,冰箱里也許還有其他食材,你需要在 5 天之內(nèi)吃掉剩下這 2 根胡蘿卜,否則對冰箱存儲以及食材新鮮度都會造成挑戰(zhàn),請問你會怎么做?真的束手無策,很多時候就目睹一些菜這么蔫掉了。

@球球

2020 年因為疫情,我一整年都有堅持在家做飯。我挺懷念那段時間,珍惜每一次能去超市購買食材的機會,會“很扣地”精準計算食材量,比如只買 1 塊蒜、姜,買 3 根青椒……做飯時,我也用最小尺寸的鍋做一個人的份量,沉浸給自己做飯的世界里,心情有很好被治愈。不會面臨吃不完的情況,即便吃不完第二天還可以來一頓。

但是疫情稍微好轉(zhuǎn)之后,由于我的工作性質(zhì),出差、加班打斷了我規(guī)律的生活,做飯的精力和勇氣很快就流逝掉了。如果把在家做飯當作一件轉(zhuǎn)換情緒、有儀式感的事情,那么,這種生活的秩序感被工作打亂是難免的事。儀式感被破壞后再重建對我來說也是需要門檻和經(jīng)歷的。所以,現(xiàn)在很多時候我回到家就想休息,沒功夫再做飯,于是只能點外賣湊合。

@yaya

我感覺做飯是件很占時間的事,而且我做完后會感到很疲憊。我的工作下班時間比較晚,算上回家的時間,準備食材、做飯、吃飯、洗碗,基本都要到晚上9:30,甚至以后了。

首先,我有選擇困難,如果下廚,在食材的選擇上會花很多時間。而且我的腦子里沒有什么食譜,經(jīng)常不知道自己要吃什么,最后翻來覆去還是做的最簡單的幾樣。此外,處理食材也很復(fù)雜。比如很多肉需要提前腌制或解凍,總是到了飯點兒才會想起來,那時候準備已經(jīng)來不及了。吃完飯后的洗洗涮涮也挺累的,要用到案板、菜刀、各種鍋碗瓢盆,而且洗菜池和油煙機以及下面的墻壁都要做清潔,清潔不到位積累下來之后,清潔就會很費力。不僅清理完手會變得很干燥,而且還要去丟掉垃圾。一般都會錯過垃圾投遞的時間點。還好有 24 小時開放的垃圾點,代價就是得繞遠。

@網(wǎng)絡(luò)

03 在吃飯這件事上,我們還能有更多選擇嗎?

很多人也開始嘗試用一些新的辦法去解決都市年輕人的吃飯問題,比如,嘗試學(xué)習(xí)一些簡單、好上手的菜品;學(xué)習(xí)如何備餐;加入社區(qū)食堂....或許,面對「怎么吃」的問題,將眼光不止放在“外賣”與“做法”這樣狹窄的選擇層面上,我們才會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青豆

非常懷念幾年前很火熱的 app 「回家吃飯」,當時我和許多已經(jīng)厭倦了外賣的同事都喜歡在這個 app 上點餐。對比如今樣式越來越單一、口味越來越同化的外賣,在「回家吃飯」里你不僅能點到傳統(tǒng)又地道的本地家常菜,還能吃到來自天南海北的外地家常美食,并且不用擔(dān)心里面會加入過重的油鹽或調(diào)味料,是實實在在的“家”的味道。

與外賣平臺不同的是,「回家吃飯」里的“店家”是以人為主體的民間廚藝達人,都是一些看起來非常和藹可親、離你很近的“鄰居們”:做了十三年菜的王奶奶,拿手菜是回鍋肉的李叔、注重飲食均衡的張阿姨……每位“家庭廚師”在主頁上都會寫有關(guān)于個人情況、拿手菜系、烹飪年限的介紹,還會配上與廚房的合影,讓我感覺自己是在吃著“真實的人”為我烹調(diào)的飯菜。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喜歡點一位師傅做的宮保雞丁,一來二去熟絡(luò)了我們還會在點餐之余嘮嘮嗑,師傅還記下來了我的口味,在做飯的時候會特意加點辣,多放一些我愛吃的花生米。那時候有種感覺:原來在外漂泊的“打工仔”,在吃飯這件事情上,也能找到一些鄰里之間的關(guān)懷。

去年「回家吃飯」已經(jīng)停止運行了,我的吃飯生活又回到了單一的“平臺外賣”模式。但我從其中獲得的靈感是,或許我們可以通過“吃飯”這件事重構(gòu)我們的鄰里關(guān)系與附近關(guān)系。比如去找尋一下公司或居住地附近的社區(qū)食堂,或者與幾位朋友/同事共同聘請一位會做飯的阿姨負責(zé)伙食;又或者去尋找自己的“飯搭子”伙伴,每個人周期性負責(zé)買菜、做飯,把吃飯變成一件不止是滿足飽腹感是事情。

@大毛

以我的經(jīng)驗來說,做飯和運動、學(xué)習(xí)等各種事情一樣,都是越做越好。有了成就感之后,才利于堅持。如果每次做完廚房都像被炸過一樣,吃到嘴里又覺得不好吃,自然會覺得這事兒很挫敗、很難堅持。越做越利索、越做越好吃,這兩點會刺激你越來越愿意做飯。

從利索這方面來說,首先可以從堅持做早飯開始。早飯是對生活改善立竿見影的一餐,堅持吃早飯,推遲吃午飯,晚飯能不吃就不吃了。而且,早上多吃點碳水也無妨,食材種類不豐富也無妨,所以。早飯是最容易做的。

其次是盡量做燉菜,菜肉一鍋燉?;疱佭@種,是做起來最簡單的,也是營養(yǎng)最豐富全面,食材加工工序比較少的?;蛘攥F(xiàn)在有很多現(xiàn)成的半成品,它們的營養(yǎng)不比天然食物差,比如,一些凍干食物+脫水蔬菜,沒有損失太多營養(yǎng),再加上一些健康餐品牌提供的雞肉腸、牛肉丸,就是非常健康的一餐。又或者可以去 B 站搜“備菜”,一些常用的菜,周末買回來切好放在冰箱里冷藏或冷凍,要做的時候拿出一小份出來做就可以了。但不管做什么,做完第一時間洗鍋!可以不洗碗,不洗餐具,但是先堅持洗鍋!如果不第一時間洗鍋,你的廚房效率將會大大降低。

從滿足“好吃”的要求來說,帶飯上班最好盡量別做中餐,中餐其實想要做好非常不容易,對刀工火候各方面都有要求。日韓定食或者西餐套餐最容易做,食材是什么味兒,吃到嘴里就是什么味兒,不容易翻車。在做菜時,盡量找量化的食譜,多少克就是多少克,煮 20 分鐘就是 20 分鐘,跟著做不會翻車?,F(xiàn)在很多中短視頻內(nèi)容都很好,推薦小高姐、曼食慢語(一定要看早期優(yōu)酷作品)這類賬號,講解細致化繁為簡,說話娓娓道來,也會給你提供更多每天該吃什么的靈感。

@卿歌

我經(jīng)常反思,吃飯的形式所伴隨的壓迫和剝削。過去是母親、妻子做飯(日常勞動而不是體驗放松),這是對母職、女性的剝削;現(xiàn)在點外賣,是對外賣騎士和小店家的剝削;而隨著外賣普及,本質(zhì)上公司更能剝削員工的時間。但我們回不去,公司不會讓我們回去,女性也不想回去,也大可不必回去,因為社會的發(fā)展必然趨勢就是更加集中化,把某種事情交給擅長的專業(yè)人士去干。

我目前的辦法是代餐藥片+自己煮蔬菜+外賣大魚大肉。我通常不追求某一頓營養(yǎng)均衡,而是以周為單位。所以同事們經(jīng)常會看到我某次吃了一斤蘆筍,一斤白菜,一斤上海青……菜湯也是,早上煮好吃一天。所以我現(xiàn)在很多時候,自己做都是一頓一種食材,然后確保一周內(nèi)食材均衡豐富。

我還有一個思路是,公司能否提供廚房,或者食堂提供 diy 空間,允許員工租用,并自己做飯,這樣找到口味合得來的人概率更高,員工可以自己買菜或者直接向公司食堂購買,自備一套廚具,然后大家可以一起做、一起吃。

@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

聊一聊#你是如何解決“吃飯”問題的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作者:想吃好飯的,36氪經(jīng)授權(quán)發(fā)布。

關(guān)鍵詞: 找不到 但也 外賣

相關(guān)閱讀:
熱點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