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在太原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中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wèi)星“羲和號”搭載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升空,開啟種花家自己的太陽探測之路。羲和這個名稱是來自于古代神話中的太陽女神名字,蘊含著“效法羲和馭天馬,志在長空牧群星”的含義。
人類追逐太陽的歷程是從圖騰崇拜時代開始,原始土著人群曾經將太陽當作神明來崇拜,我們自己的古籍中也有關于太陽的記載。世界公認的最早太陽黑子記載是在《漢書五行志》上:“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倍谖鞣剑钡?610年,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首次用望遠鏡看到了太陽黑子,發(fā)現黑子是太陽表面非常普遍的現象。
直到今天研究太陽的腳步也沒有停下來,仍然駛向深處。近十年,宇航技術、深空探索取得越來越多的成績,SpaceX成功回收火箭,貝索斯家的藍色起源將自家老板送上太空,載人航天進入商業(yè)化階段,航天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下,探日的技術也緊隨其后。人類追逐太陽的腳步一直向前,為什么人們熱衷研究太陽?目前研究成果有哪些?在追逐太陽的路上遇到了什么挑戰(zhàn)和難題呢?
為什么研究太陽?
我們從書上學到的知識解釋是,太陽是內部不停發(fā)生著核聚變,導致不斷發(fā)光發(fā)熱的一顆恒星,由于太陽的巨大質量使得太陽系其他行星都圍繞著它旋轉。太陽的巨大熱量給了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能量。太陽的引力下,地球的自傳和公轉給了生物生命的多樣性,太陽與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息息相關。
而太陽表面的日冕層,每天都會有無數的帶電粒子流向外輻射,這些帶電粒子流也被稱為太陽風,地球也在它的掃射范圍內,這些粒子流以超過 500 公里/秒的速度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襲來,干擾著地球的磁場,破壞地球電離層的結構,造成無線電通信中斷。
這些狂暴的太陽風會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影響:
1.狂暴的太陽風對地球周圍的所有衛(wèi)星都會造成破壞性影響,嚴重干擾衛(wèi)星內部電子設備的功能運行。
2.太陽風會對在空間站駐留的宇航員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3.太陽粒子影響近地環(huán)境地面的電磁信號,一旦被太陽風暴擊中,就會導致地球一些區(qū)域的斷電斷網,這些區(qū)域內所有和網絡、電力相關的經濟活動和生活停擺,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
而對太陽的研究會得以了解太陽風、太陽粒子等與近地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掌握太陽風的規(guī)律與特性對空間天氣和航天器等正常運作提供幫助,降低或規(guī)避對近地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從最早的先驅者號到比水星還靠近太陽的太陽軌道器,國際上已經開展了多項對太陽的探測任務,探索太陽的技術與工具也在這幾十年發(fā)生了變化。
從天文望遠鏡到衛(wèi)星
肉眼觀測外,最早研究太陽的工具就是天文望遠鏡了,人類透過這個工具觀測到了很多行星的運行規(guī)律。這些望遠鏡通常配有特殊的濾光片,以遮住太陽光的有害部分。專業(yè)的天文學家運用的是更加先進的儀器,觀測太陽表面和日冕層,需要不同光譜的天文望遠鏡。而雷達觀測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太陽的輻射,聲學干涉測量法等技術來研究太陽的內部。衛(wèi)星可以探測到太陽的粒子流和無線電頻率等,可遠程觀測到太陽表面和接近地球的空間天氣。
隨著宇航技術的深入發(fā)展,運用衛(wèi)星探測器來觀測太陽是最主要的工具和方式。在太空中進行太陽探測的益處不只是距離變近,范圍也呈數量級增長,由于地球大氣層的存在,大部分的光波段輻射,比如大部分紫外和紅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等高能輻射,在到達地面前就被地球大氣吸收。如果在地面上對太陽進行觀測,只能觀測到可見光和有限的射電輻射,這樣有限的范圍對于太陽的研究來說比較狹隘。而衛(wèi)星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完全脫離地球大氣的影響,從各個波段研究太陽,從而描繪出一幅完整的太陽圖像。
目前在軌運行的最優(yōu)秀太陽探測器就是美國NASA在2018年發(fā)射的帕克號太陽探測器,它創(chuàng)造了有史以來最接近太陽的人造物體的記錄,其設定的距離是約為610萬公里,這個距離意味著探測器需要進入日冕層,我們知道日冕層的溫度特別高(帕克需要克服1400℃的高溫),其不僅要忍受高溫還要保持內部幾十度室溫的正常運行,這難度和技術令人發(fā)麻。
從天文望遠鏡到雷達,再到衛(wèi)星近距離觀測,都面臨技術挑戰(zhàn):
1.升空的衛(wèi)星為了保證高的精確度分析,必須設計多層安全冗余系統(tǒng),來保證數據的可靠性避免被太陽風的高能電子流影響。
2.像制作類似帕克或者超越帕克的太陽探測器,在近距離觀測太陽時,必須制備出耐超高溫的材料,探測器的內外都需要這些特殊材料的加持,尋找和合成這些超導耐高溫的材料極其困難。
3.太陽的磁極在一個太陽周期(11年)會有磁極翻轉的現象,需要工作壽命長的衛(wèi)星對其整個太陽周期的活動進行完整的觀測。
4.不僅要防備太陽風暴的侵襲,太陽探測器也需要設計研發(fā)具備防止其他太空高能電離子的干擾和影響。
深空的超遠飛行是航天科技實力的巔峰,尤其是向著太陽這個超高溫火爐飛去,不僅要解決超遠距離的能源問題、復雜溫變環(huán)境、太陽風暴……還要從容應對數億公里漫長旅程中隨時出現的危機??芍^是每一秒的距離都充滿意外和困難。在這樣的條件下,這些太陽探測器還是為人類的研究帶來了極大的助益。
逐日到未來
航天技術自1960年開始發(fā)展,科學家也開始著手探測和研究太陽活動,目前全世界已經發(fā)射了70多顆太陽觀測衛(wèi)星,主要聚焦于太陽黑子、耀斑日冕等表面物質拋射的觀測研究。我們知道近代的太陽研究主要聚焦的也是對太陽結構、磁場、黑子等進行綜合觀測和近地觀測。因為篇幅問題,只為大家介紹幾個比較有影響的主要成果:
1.歐洲航天局的尤利西斯探測器,為天文學家展現了太陽磁場的變化,曾經人們以為太陽磁極的變化會非常迅速,得益于尤利西斯的觀察,發(fā)現了這個過程是一個漸變的歷程,可能需要七年左右的時間來變化。
2.探測器發(fā)現太陽黑子的規(guī)律,它在太陽活動極小期結束后,太陽黑子的數量會逐漸增加,會在太陽南北半球的35度緯度形成,然后到達赤道最終消失,而日冕的亮點也會從高維向赤道移動。
3.美國發(fā)射的世界第一對孿生太陽觀測衛(wèi)星——日地關系觀測平臺,對太陽黑子爆發(fā)時進行了三維成像,讓科學家們首次用三維立體的方式來研究太陽周邊環(huán)境以及太陽活動對整個太陽系造成的影響。
4.帕克太陽探測器發(fā)射升空后,幫助科學家找到了太陽風的源頭,低速太陽風在赤道附近的日冕洞附近出現,速度低于每秒 450 公里;而在太陽極地附近,吹出的是高速太陽風,速度超過每秒 450 公里。太陽風的最終超高速加速原因也被找到,太陽的旋轉轉速也被發(fā)現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快得多,給了科研人員對恒星進化方式的新思考角度。
這是目前相對來說比較新和重要的成果,而太陽的未來探索,會向部署立體探測體系發(fā)力,對太陽進行全方位的探索。這個立體的探索方案也是咱們種花家自己提出來的,關于這個立體探測系統(tǒng)方案,未來將在黃道面和極軌的5個點上分別部署探測器,對太陽實現“環(huán)抱”觀測。而探測器尤其是極區(qū)探測器,需要5年的時間才能飛行到位,航天局給出的時間是大概在2035年前后構建起太陽極區(qū)的全方位立體探測體系。
此前關于研究太陽的論文,我們的研究數量雖然很多,但是都建立在其他國家探索太陽的二手資料上面,想要做出影響天文界,引領太陽研究方面的影響力,很難實現。原始創(chuàng)新的成果必須建立在自有太陽探索能力的宇航器的發(fā)展,而對太陽的探測立體體系部署和規(guī)劃會極大地改變我們在太陽研究學術界的地位:從跟隨者到引領者的巨變,未來可期。
太陽探測器的歸宿是在能量耗盡后,一步步分解墜向太陽,成為宇宙塵埃的一份子。但是人類追逐太陽的腳步永遠也不會停下,關于太陽的謎題,關于太陽風暴的解答,都是人類想要征服的方向,哪怕是渺茫的希望,人類也會頭鐵邁進,直到消亡的那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腦極體”(ID:unity007),作者:燕良,36氪經授權發(fā)布。
- 濕地之美|廣州海珠濕地
- (熱點觀察 漫評)美國對歐洲盟友“下狠手”
- 全球微動態(tài)丨德媒文章:政治極化愈演愈烈,美國民主面臨墮落
- 每日觀察!海河觀津丨百萬候鳥來“息”,它們?yōu)楹纹珢郾贝蟾郏?/a>
- 焦點!一起來拍中國空間站!
- 焦點播報:北京新增本土感染者16例 詳情公布
- 天天快看點丨遼寧匯聚高校校友資源 引青年人才在遼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
- 每日熱文:夢天成功發(fā)射!天空飄來一個字:6
- 環(huán)球最資訊丨長圖丨“院士天團”做優(yōu)“湖南飯”,該是什么味?
- 常益懷等5市州明早有大霧 出行請注意安全
- 環(huán)球動態(tài):11月全省溫高干旱持續(xù)發(fā)展
- 【全球獨家】10月制造業(yè)PMI為49.2% 建筑業(yè)景氣水平較高
- 環(huán)球今日訊!亞馬遜營業(yè)利潤率下降至2% 國內頭部電商或進一步搶占海外市場
- 國家藥監(jiān)局:促進彩色隱形眼鏡生產經營企業(yè)規(guī)范化發(fā)展
- 即時焦點:智慧芽升級科創(chuàng)力評估平臺 累計上線12條產業(yè)技術鏈
- 【世界熱聞】內蒙古啟動人力資源誠信服務示范機構評選
- 環(huán)球觀焦點:內蒙古:這5項職業(yè)資格考試暫停
- 全球熱門:飛天圓夢|靜待夢天,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收官在即
- 飛天圓夢|“夢天”已就位!楊利偉動情講述“初代”航天人故事
- 對標保時捷Taycan?大眾中國功勛蘇偉銘親自下場造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