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維權(quán) > 質(zhì)檢 >
消費者質(zhì)疑三亞海棠灣免稅店泄露個人信息 應當立即采取補救措施 2021-10-27 13:57:09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個人信息保護法》施行在即。近日,北京消費者王女士向《中國消費者報》反映了她在三亞海棠灣免稅中心(以下簡稱海棠灣免稅店)購物后手機被“呼死你”的遭遇。

10月5日晚,王女士在海棠灣免稅店購物。第二天上午,她兩次接到自稱是海棠灣免稅店安保人員的電話,對方先核對了王女士的個人信息,并詢問她是否拿了其他購物者的雨傘。王女士告知自己沒有拿。

因擔心遇到電信詐騙,王女士便在當?shù)貓罅司?。后?jīng)警方核實,打電話的確實是海棠灣免稅店的安保人員。

10月7日返回北京后,王女士接到了遼寧葫蘆島打來的陌生電話。一名男子在電話中要求王女士歸還雨傘,聲稱海棠灣免稅店通過監(jiān)控核實,確認雨傘是王女士所拿,電話也是海棠灣免稅店提供的。

令王女士意想不到的是,掛斷電話兩個多小時后,她的手機遭遇了“呼死你”短信轟炸,連續(xù)收到了300多條驗證碼騷擾短信,手機無法正常使用。“打完電話后,我沒有跟任何人聯(lián)系,也沒有跟任何人有過爭執(zhí),基本可以判斷騷擾短信應該是丟傘人給我發(fā)的。”王女士告訴《中國消費者報》,10月8日上午,她的手機再次遭遇“呼死你”短信騷擾。

10月8日,王女士向三亞12345熱線進行投訴,同時向北京市公安機關報警。

此后,王女士多次接到海棠灣免稅店安保人員的致歉電話。對方解釋稱安保人員并未將她的個人信息直接提供給丟傘人,是丟傘人看到了工作人員撥打的電話號碼。王女士要求海棠灣免稅店官方向其道歉,并作出確保其個人信息不再泄露的承諾。對方未予回應。

10月19日、20日,針對王女士的投訴,《中國消費者報》先后撥打海棠灣免稅店安防部值班電話及熱線電話了解情況,對方稱不了解具體情況,之后《中國消費者報》多次撥打曾聯(lián)系王女士的“丟傘人”電話,對方均未接聽。“根據(jù)稅務有關規(guī)定,國內(nèi)免稅店需要登記購買者身份證、個人電話、登機牌等個人信息,以防止店鋪違規(guī)或者工作人員購買免稅商品。免稅店有義務制定并完善內(nèi)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guī)程,采取相應的加密、去標識化等安全技術措施,合理確定個人信息處理的操作權(quán)限,并定期對從業(yè)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和培訓,切實保障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安全,防止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10月22日,北京市中銀律師事務所律師阮萬錦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采訪時表示,從王女士的投訴情況來看,海棠灣免稅店的行為涉嫌侵犯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權(quán),未切實履行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的義務。

阮萬錦進一步分析指出,《消費者權(quán)益保護法》中規(guī)定,經(jīng)營者及其工作人員對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經(jīng)營者應當采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丟失。在發(fā)生或者可能發(fā)生信息泄露、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采取補救措施。

阮萬錦表示,即將于11月1日施行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對經(jīng)營者保障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作出更嚴格的規(guī)定,包括“處理個人信息侵害個人信息權(quán)益造成損害,個人信息處理者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shù)惹謾?quán)責任”等。

阮萬錦提醒消費者,遇到個人信息被侵權(quán)等行為時,可以向有關部門投訴,情節(jié)嚴重的,還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個人信息收集或不當使用者承擔損害賠償?shù)惹謾?quán)責任。(杜科)

關鍵詞: 泄露 個人 信息 補救措施

相關閱讀:
熱點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