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
職場8年,工資從4k到2.6k:這兩個陷阱一定要小心 2022-04-01 17:42:21  來源:36氪

01

見到Lucy(化名)的第一眼,用“驚為天人”這個詞形容毫不為過。

身材高挑、皮膚白皙,一雙靈動的大眼睛像是清澈的湖水,但不知為何,這雙眼睛里卻藏著隱隱的憂傷。

翻開Lucy的履歷,確實讓人感慨萬千。

Lucy八年前畢業(yè)于一所重點大學的文秘專業(yè),畢業(yè)后的職場起點也很不錯,在一家大集團擔任總經(jīng)理助理一職,起薪4000元/月。

這份工作做了一年不到,Lucy就辭職了,后面的發(fā)展坎坷異常。

8年過去了,當Lucy的同班同學加薪的加薪,升職的升職,唯有她,“淪落”到了一家小公司做文員,每個月的工資只有2600。

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讓Lucy的職場之路“高開低走”呢?

這要從Lucy的第一份工作說起。

Lucy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大集團做總助工作,不難想見,不論是學歷專業(yè)背景,還是外形條件,起步階段的Lucy還是擁有不少優(yōu)勢的。

然而讓Lucy深感受挫的是兩點。

第一點,撰寫發(fā)言稿。

Lucy在校期間被公認為“文筆優(yōu)美”,寫的散文還曾經(jīng)獲過作文比賽的獎項。

為何到了工作場合,Lucy反而不擅長寫作了呢?

據(jù)Lucy的描述,原來,給領導寫發(fā)言稿和自己隨心所欲寫一篇散文,差異還是非常大的。

首先,發(fā)言稿通常會有一個既定的主題;

其次,發(fā)言稿是需要邏輯嚴謹,并且必要的時候,是需要數(shù)據(jù)分析等做支撐的;

最后,發(fā)言稿要站在領導的視角,對問題進行闡述。

還有一點至關重要的是,如果缺乏對業(yè)務及行業(yè)知識的充分掌握和了解,想寫出既符合專業(yè)深度的要求又符合通俗易懂傳播需求的發(fā)言稿,可謂“難比登天”。

在這個方面,Lucy感覺糟糕極了。

第二點,Lucy做事太顧及人情,不太懂得拒絕。

要知道,作為總助的她手握總經(jīng)理的行程信息,而Lucy不懂拒絕的個性,頻頻向他人透露一些信息,給總經(jīng)理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在Lucy離職的前半個月,總經(jīng)理就找她談了話,大意是想給她調(diào)換其他工作崗位,問她自己有沒有什么意向。

回到家的Lucy大哭一場,她覺得自己在這個集團實在是受夠了,一是自己寫作能力不行,二是集團人際關系太過復雜,她感覺自己分分鐘都待不下去了,便主動提出了離職申請。

02

裸辭一時爽,事后悔斷腸。

從尋找第二份工作開始,Lucy就想找這樣一份工作,那就是“不用寫材料、人際關系簡單”。

文秘專業(yè)的Lucy不想做銷售,同時又缺乏其他技能,外加“不寫材料、人際關系簡單”這兩條限制,可選擇的職業(yè)少之又少。

走投無路之下,她覺得還是應該解決生計問題,正好遇到一家公司招文員,比較符合Lucy心中的這兩個條件,便開始了后面的職業(yè)生涯。

從此,Lucy的職場開始走起了“下坡路”。

以至于前來咨詢的時候她對我說,自己除了文員工作,其他什么都不會。

她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知道目前的狀態(tài)不是自己想要的。

是什么讓我們的職場之路越走越窄?

這就要從兩個陷阱說起。

1、皮格馬利翁效應:認知偏差以及無意識下的人際影響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被稱為期待效應,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基于跟蹤一次小學教學實驗的結果,提出來的一個觀點。

其核心是說:我們的意識和行為,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尤其是權威的影響。

心理學上更是有一個詞語表達這個效應,叫做“心理暗示”。

回顧下自己從小到大的遇到了所有的挑戰(zhàn),是否曾經(jīng)有權威,比如父母,老師、領導,或者親密好友,甚至于包括你自己的潛意識,都告訴你,你做不到,你不行。

當你受到這種心理暗示和影響的時候,就會無意識認可這一觀念,從而放棄努力,也就慢慢的遠離了當初設定的目標和夢想。

放在Lucy的案例中,隨著咨詢的推進不難發(fā)現(xiàn),Lucy對數(shù)字的恐懼,有部分源于老師對她的批評和否定。

小學三年級之前,Lucy的數(shù)學成績還是不錯的,三年級之后,來了個新的數(shù)學老師,外表極為嚴厲,每次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由于緊張害怕,Lucy經(jīng)常支吾半天不知所云。

“你這反應不行”;

“你也太笨了吧”;

“你真不是學數(shù)學的料”......

長此以往,這些來自老師及同學們的評價在Lucy的腦海中扎下了根,于是Lucy一直認為,自己討厭數(shù)學,而她越是這樣認為,就越討厭數(shù)學,到最后看到數(shù)字就頭疼。

2、轉(zhuǎn)移負擔模式:每一個短期解決措施,都讓人逐步喪失解決根源目標的機會,降低目標要求,變得愈加平庸

在《第五項修煉》一書中,彼得大師提出了系統(tǒng)思考的基本模式之一:轉(zhuǎn)移負擔模式。

所謂“轉(zhuǎn)移負擔”,用通俗的語言描述就是——

為糾正問題而使用的短期“緩解方法”,看似立即奏效,但隨著這種糾正方法的反復運用,更根本的長期糾正方法就越來越被忽視。最終的結果是開發(fā)根本解決方法的能力萎縮或消失,導致對“癥狀緩解法”的更嚴重的依賴。

這是很多“惡性循環(huán)”產(chǎn)生的根源。

03

放到Lucy的案例中。

在第一份工作受挫之后,Lucy并沒有選擇深入反思并做積極調(diào)整,反而采取了解決問題的短期辦法,即,尋找不需要寫作以及人際關系簡單的公司。

顯然,從短期效果來看,這個決定確實能讓Lucy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會感受到同樣的痛苦,起到了暫時緩解壓力的作用,但問題就在于,由于它緩解了暫時性的壓力,反而讓Lucy降低尋找或?qū)嵤└窘鉀Q辦法的決心。

根本問題沒有解決,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當事人在時間緊迫的狀態(tài)下會繼續(xù)使用“短期緩解辦法”,最后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形成惡性循環(huán)后,人們就只剩下兩種選擇:要么花更大力氣去改進現(xiàn)實狀況,以試圖完成目標;要么降低目標要求,使目標更貼合現(xiàn)狀,以減緩自身壓力。

而后者明顯更容易達成。

這就是Lucy受挫后一再退縮,到頭來讓自己走上了“文員”這條“不歸路”的根源所在。

其實,何止Lucy呢?

從我經(jīng)手的大量咨詢案例來看,很多人職場發(fā)展受阻,你不能說TA不努力,但可惜的是,TA一直在【短期緩解辦法】上做努力:結果就是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讓癥狀越來越復雜,并不斷地開始依賴【短期緩解辦法】,削弱自己采取【根本解決辦法】的決心,最終逐漸遠離最開始想要達成的目標。

類似于Lucy這樣的職場人,當處于困境無法擺脫時,必須要認識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想要漸漸走出職場困境,需要通過一些方法重塑自信,在行動中尋求機會找到根本解決辦法。

1、記錄日常中的“成功瞬間”,給自己建立正面暗示。

德國暢銷作家博多·舍費爾的《小狗錢錢》里曾經(jīng)介紹了一個簡單的辦法,叫做成功筆記:

每天記錄3件以上自己覺得最成功的的事情,無論大小事情都可以,成功的件數(shù)越多越好;堅持一直記錄,不要中斷。

成功筆記會幫助你逐步建立自信,并形成正面循環(huán)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你越覺得自己是可以成功的,這樣就容易產(chǎn)生積極向上的動力,而相應的動力又能帶動新的變化與成功,形成良性成功心理的循環(huán)。

我給Lucy三個月的時間,讓她記錄自己的成功瞬間,三個月后再給我反饋,看看有沒有什么變化。

2、學會鑒別“短期緩解辦法”,嘗試尋找根本解決辦法。

在《第五項修煉》種,彼得大師給了鑒別【短期緩解辦法】,也就是發(fā)現(xiàn)轉(zhuǎn)移負擔模式的的三個線索:

第一,從長期來看,癥狀問題變得越來越糟糕,雖然有時也會出現(xiàn)好轉(zhuǎn)的跡象;

第二,整個反饋系統(tǒng)的整體狀況越變越差;

第三,會產(chǎn)生逐漸增強的無助感。

你可以根據(jù)這三個特征,回顧下你過往的經(jīng)歷,看看自己哪個決定是“短期緩解辦法”,并思考下一步應該怎么做。

放在Lucy的案例中,毋庸置疑,她在第一份工作受挫之后,在后續(xù)尋找工作中試圖逃避“寫作”和“人際關系”的決定無疑是符合“短期緩解辦法”的三大特征的。

怎么辦?

對她而言,她需要思考的是,如果她必須要面對一個現(xiàn)實并做相應的調(diào)整,她是更愿意從“寫作”突破,還是愿意從“人際關系”入手?

不論從哪一點突圍,都可以拓展她未來的發(fā)展。

04

距離上次見面咨詢過去兩年多了,最近收到Lucy的反饋,她說自己在上次咨詢后,對自己的問題有了更為深入的思考,于是咨詢后的她做了兩件事情。

一是走出去參加各種活動,按照我的建議記錄“成功瞬間”。

在一次活動中,她以志愿者身份帶領孩子們進行繪本閱讀受到了良好的反饋,大家都夸她“親和力強,聲音甜美”,這給了她極大的信心。

二是主動約聊一些同學,了解他們最新的情況。

聊著聊著,就聊到了一個機會。

和她關系不錯的一個大學同學有了一定的積累,當時正著手一項創(chuàng)業(yè)項目。

得知Lucy業(yè)余時間參加過不少活動且獲得過好評,這位同學詢問Lucy是否有意向加入他們,Lucy欣然同意。

如今的Lucy開啟了一段新的職業(yè)旅程。

“我曾經(jīng)幻想,自己的職場如果贏在了起跑線,應該就約等于勝利了?,F(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原來職場更像是一場馬拉松。繞了一圈我終于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不是輸在了起跑線上,而是輸在了半路上,更是輸給了我自己。好在30歲的我在老師您的點撥下幡然醒悟,這一切還不算太遲......”

——郵件的結尾,Lucy這樣寫道。

關鍵詞: 一定要小心

相關閱讀:
熱點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