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
先驅藍鳥生物折翼,基因療法火熱的B面 2022-03-23 19:55:58  來源:36氪

《生命密碼》一書中寫道“基因上無人完美,每個人生來平均都有7~10組存在缺陷的基因”。

不過,人類向來有逆天改命的野心,對于基因缺陷,人類試圖通過后天的努力,去彌補造物主的疏忽。而基因療法就是人類修補基因缺陷的工具。

經(jīng)過幾十年的蜿蜒前進,最近幾年來基因療法獲得了成功,先后有多款產(chǎn)品獲批上市,諾華的Zolgensma更是成為首個“重磅炸彈”。

在基因療法成功的背后,有一家不得不提的公司藍鳥生物。

藍鳥生物成立于1992年,可以說是基因療法的鼻祖,曾一度是華爾街投資者的心頭好,但是在經(jīng)歷了安全性存疑,商業(yè)化困難后等問題后,藍鳥生物正在被拋棄。

不到五年的時間,藍鳥生物從云端隕落,其股價由2018年的每股最高236美元跌落到4.81美元,跌幅達98%,總市值僅剩3.44億美元。

盡管如今市場仍對基因療法倍加青睞,但藍鳥生物隕落背后也值得我們冷靜思考。

藍鳥生物的輝煌與落寞

提到基因療法,藍鳥生物是繞不開的一個存在。

1992年,兩位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創(chuàng)立了藍鳥生物的前身Genetix Pharmaceuticals。

經(jīng)過近二十年的堅持,藍鳥生物在基因療法的努力方顯成效。

2010年,《nature》發(fā)布了一項臨床試驗結果,在藍鳥生物Lentiglobin基因療法的臨床試驗中,一位患有重型β地中海貧血的患者成功擺脫輸血治療。

要知道,此前對于地中海貧血患者只有終身輸血這一治療方案,而藍鳥生物則為地中海貧血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藍鳥生物也由此一戰(zhàn)成名,獲得了眾多投資人的青睞。2013年6月,藍鳥生物登陸納斯達克。

此后,藍鳥生物一路向上,不僅收獲了眾多榮譽,2017年被評為全球最聰明的50家公司之一,2018年被評為最有可能被收購的十大并購標的之一;公司股價更是水漲船高,2018年時最高曾到達230美元/股。

然而,命運總是吝嗇賦予世人恒久的平靜。2020年,藍鳥生物首款基因療法產(chǎn)品獲批,這本該是其高光時刻的開始,沒想到卻成了過山車的最高點。此后的藍鳥生物步步下行。

先是因為新冠疫情,基因療法上市被延遲;后又因基因療法安全性存疑,暫停了臨床試驗。更艱難之處還在于產(chǎn)品上市后,由于高昂的定價導致產(chǎn)品銷售遠低于預期。

為了謀生,2021年藍鳥生物將腫瘤管線拆分成立獨立公司2seventy Bio,其主要產(chǎn)品包括BCMA CAR-T療法Abecma。

然而,拆分并未扭轉藍鳥生物的窘境。2021年財報顯示, 藍鳥生物2021年凈虧損為 5.626 億美元,收入僅為370萬美元。

目前,藍鳥生物擁有約3.97億美元的可用現(xiàn)金和相關流動資產(chǎn),但公司預計將在 2022年消耗掉其中的大部分。

眾所周知,生物制藥是一個燒錢的行業(yè),沒有錢寸步難行。如今的藍鳥生物要么宣告破產(chǎn),30年努力化為灰燼,要么選擇被大廠并購。

更糟糕的是,曾經(jīng)陪伴藍鳥生物成長的人,如今都在陸陸續(xù)續(xù)離開。2021年,藍鳥生物首席科學官、首席財務官、首席醫(yī)療官等高管先后離開了藍鳥生物。

沒人沒錢的藍鳥還能繼續(xù)翱翔嗎?

安全安全還是安全

藍鳥生物并非沒有產(chǎn)品獲批,相反,公司兩款基因療法Zynteglo、Skysona已在歐盟獲批上市,一款細胞療法Abecma在美國獲批上市。

已經(jīng)有三款產(chǎn)品問世,為什么藍鳥生物仍入不敷出?問題出在了安全性和商業(yè)化兩方面。

安全問題一直是懸在基因療法之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1999年,一名18歲少年在接受腺病毒基因療法后發(fā)生嚴重免疫反應死亡,這是第一例因基因療法而死亡的患者。

這一事件也使得FDA收緊了對于基因療法的臨床審批,基因療法也因此沉寂了十余年之久。

直到2017年12月,美國首個基因療法獲批上市,由Spark Therapeutics開發(fā)的Luxturna基因療法,用于治療眼科疾病,基因療法得以再度活躍。

不過,安全問題并未隨著基因療法獲批上市而消失。相反,安全問題如同一顆定時炸彈,仍然威脅著基因療法的發(fā)展。

2021年2月,藍鳥基因療法bb1111對鐮狀細胞貧血患者的1/2期臨床試驗中,產(chǎn)生了兩個疑似血液腫瘤病例 ,一位受試者被診斷為急性髓性白血?。ˋML),另一名患者發(fā)生了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

因為可能存在的致癌風險,F(xiàn)DA叫停了藍鳥生物bb1111的臨床試驗。

與此同時,已經(jīng)在歐洲獲批上市的Zynteglo,因為與其使用了相同的慢病毒粒載體,可能存在潛在的安全問題,也被藍鳥生物暫停銷售。

經(jīng)過5個月的評判,最終證明治療收益大于風險,Zynteglo能夠重新開始銷售,而bb1111臨床試驗也得以重啟。

而就在半年后,bb1111的臨床試驗再次遇到問題。

2021年,一名青少年患者在接受bb1111 治療后出現(xiàn)了持續(xù)性非輸血依賴性貧血,18歲以下鐮狀細胞病患者的臨床研究進被部分擱置。

雖然相比三十年前基因療法的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目前基因療法仍然難言安全,而這也絕非藍鳥生物一家之憂。

2020年8月,被安斯泰來30億美元收購的基因療法公司Audentes,其核心產(chǎn)品AT132在臨床試驗中出現(xiàn)了三位患者死亡。

2020年10月,一名患者在接受Lysogene AAV基因治療后去世。

基因療法的發(fā)展仍然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會因為安全問題再次墜入深淵。

誰來為基因療法買單?

安全問題以外,商業(yè)化是基因療法另一個痛點。

《我不是藥神》中有一句臺詞“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這一點在基因療法領域更是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昂貴的價格使得對于普通人來說,基因療法仍然遙不可及。就拿Zynteglo來說,它是用于治療地中海貧血的一種基因療法。

β地中海貧血是一種嚴重的遺傳病,由β-珠蛋白基因突變引起,導致成人血紅蛋白(HbA)顯著減少或缺失。

在基因療法問世之前,中重型地中海貧患者需要定期輸血和排鐵治療維持生命,價格高昂不說,還會對人體造成一定傷害。

而Zynteglo通過改良版本的β珠蛋白基因,拷貝到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細胞中。

將改造后的基因回輸體內后,患者就能夠在體內產(chǎn)生足夠水平的改良版β珠蛋白基因,使得人體正常產(chǎn)生人血紅蛋白,從而消除或顯著減少輸血需求。

一次治療就能使得疾病一勞永逸,聽起來是不是很誘人?不少投資機構也這樣認為。

2019年初Evaluate Pharma將Zynteglo列為年度最有價值的藥物發(fā)布之一,估計2024年的銷售額為18.7億美元。

但翻看藍鳥生物2021年財報,Zynteglo銷售額只有370萬美元,連預計中的零頭都不到。

為何這種一勞永逸的藥物賣得并不好?原因之一,在于價格高昂。

藍鳥生物在歐洲對 Zynteglo 的售價高達157.5萬歐元(約合1210萬人民幣),這是繼諾華Zolgensma后全球第二貴的藥物。

顯然普通人是很難支付這昂貴的藥物,為此藍鳥生物瞄準了德國這種全民醫(yī)保的國家,希望由政府為昂貴的藥物買單。

但德國地中海貧血患者并不多,因而德國只同意半價為這一藥物買單。

價格方面的分歧使得這一筆交易以失敗告終,而藍鳥生物也決定攜Zynteglo、Skysona退出歐洲。

原因之二,在于患者群體有限。

目前基因療法所針對的多是單基因遺傳病,而單基因遺傳病絕大多數(shù)為罕見病,患者群體并不大。就拿地中海貧血這一疾病來說,該病世界范圍內發(fā)病率為十萬分之一萬,歐盟區(qū)為萬分之一。

高昂的價格,加之小眾的群體,使得基因療法難以找到買單人。這也不僅僅是藍鳥生物一家的困境。

第一款獲得批準的AAV基因療法Glybera,在2012年獲得EMA批準,用于治療脂蛋白脂肪酶缺乏癥。但由于其價格太高,一次治療需要100萬美元,并且適應癥罕見,上市后僅有一位患者接受過治療,最終在2017年黯然退市。

對于藥企而言,基因療法前期開發(fā)投入巨大,但患者群體有限,如果藥價太低,藥企可能會入不敷出;如果定價太高的話,患者又會難以負擔。

有價的藥物和無價的生命是永恒的矛盾。

基因療法的“冰與火”

如今,市場仍對基因療法倍加青睞。資金正在涌入基因療法領域,據(jù)醫(yī)藥魔方數(shù)據(jù)庫顯示,2021年全球基因治療領域融資案例和金額明顯增加。

融資案例從2020年的43起增加到2021年的72起,同期融資金額則從29.4億美元增加到32.4億美元。

回到國內來看,雖然我國基因療法起步較早,1991年國內就進行了血友病B基因治療的臨床試驗,但后續(xù)發(fā)展則比歐美慢不少。

目前為止,國內還未有自主研發(fā)的基因療法產(chǎn)品問世。不過,在政策支持加資本驅動下,國內基因療法熱度漸起。據(jù)藥動基團不完全統(tǒng)計,國內融資金額約為5億美元。國內成為了除了美國外,基因療法的主要融資市場。

隨著資金的涌入,國內也出了一批基因療法的新興玩家,如博雅輯因、合生基因、紐福斯、中因科技等。

其中,紐福斯的AAV基因治療藥物NR082和中因科技的基因治療藥物ZVS101e,都獲得了FDA的孤兒藥認證。

不過對于國內玩家來說,藍鳥生物的經(jīng)歷在前,安全問題和商業(yè)化問題同樣也是國內玩家將要面臨的挑戰(zhàn)。

藍鳥生物的衰落背后,也映射了市場對于基因療法的態(tài)度變化,從未知的擔心,再到充滿期待的追捧,再到如今歸于平靜。

不少人也意識到,雖然長遠來看,基因療法仍然具有無限的潛力、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但是短期來看,基因療法針對適應癥多為罕見病,基因療法仍屬于一個小眾治療手段。

基因療法的普及,短期內不會實現(xiàn),想要靠基因療法造富,也不太現(xiàn)實。

可能會有人反駁,諾華的Zolgensma不就賣得火熱。

的確,Zolgensma問世后銷售額不斷增長,2019年、2020年、2021年銷售額分別為3.61億美元、9.2億美元、13.61億美元,成為了基因療法領域的首個“重磅炸彈”。

但事實上,基因療法中像Zolgensma一樣的只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都如同藍鳥生物一樣,深陷虧損的泥潭之中。

而Zolgensma的成功,一部分在于SMA(脊髓性肌肉萎縮)屬于一種相對常見的罕見病,另一方面在于大藥企諾華的強大銷售能力。

如果Zolgensma當初沒有被諾華收購,今天會不會成為重磅炸彈藥物還未可知。

基因療法玩家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基因療法領域,但基因療法的安全性和商業(yè)化問題仍然還未完全找到答案。

而在這之前,基因療法仍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但又危險重重的地方。

關鍵詞: 基因療法

相關閱讀:
熱點
圖片 圖片